游客发表

2018年12月14日中国玻璃综合指数

发帖时间:2025-04-05 15:39:46

Photo Credit: 中央社 雖然接收了雙北的隔離者和輕症病患,那時雙北市長幾乎將「槓中央」當成每日記者會的主軸。

在西方是羅馬帝國,在東方是秦帝國。這場世界史的形成是人類歷史最大奇觀(thaumasia),而他身為古典史學大家,便是要記錄這過程,不被世人遺忘。

2018年12月14日中国玻璃综合指数

另方面,安條克三世將勢力擴張至歐洲色雷斯,引起小亞細亞希臘國家恐慌,包加曼王國和羅德島共和國慫恿羅馬干預,導致羅馬人在前一八九年以解放者之姿進軍亞洲,擊敗並迫使安條克退出小亞細亞。這段時間羅馬完成內部改革及階級整合,以「義大利聯盟」統一半島所有國家,讓臣服盟邦加入羅馬領導,建立起能動員前所未見龐大資源的機制,一起承擔、分享擴張事業。羅馬帝國是當時帝國所有子民所認為的已知「人居世界」(oikoumene),而這環地中海的人居世界也是文明世界。首先,羅馬與以北非及西班牙為根據地的迦太基爆發了第二次布匿戰爭(前二一八~二○二年)。首先,他認為羅馬能完成統一,須歸功於它那兼具王政、貴族及民主政治的混合及平衡政體,宛如一個人有完美且平衡的靈魂。

以伊比利、高盧及不列顛為例,作者強調帝國治理是因地制宜,而羅馬化進程在這三個地方各有其特色。羅馬史有幾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年分。欲追求淨零排放,《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所要求的2050年國家減量目標已經力有未逮,因此,環保署於2020年底提出修正草案,冀望透過《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升級成為《氣候變遷調適法》,能夠提升台灣碳管理的效能。

4. 碳費或碳稅 碳的環境稅費(levy)是實務上用以實現「碳訂價」的一種方式,其目標在於將溫室氣體排放對環境造成的損害成本予以內部化、變成公司帳單,促使利害關係人進行決策時能夠將排碳的成本納入考量,進而減少排放量。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排放交易機制提供了一個平台,讓有剩餘排放數量的業者和無法達到排放數量要求的業者,透過交易的方式互通有無。《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也是如此,設定每五年一期的「階段管制目標」,以逐步滾動調整的方式,約束六大主要部門——包括能源、製造業、服務業、住宅、農業、環境部門的排放量,以符合國家長期減量目標之減量路徑。然而,重要碳排放國相繼宣布淨零排放目標,當我們赫然發現富國、窮國、大國、小國、友好國、競爭國都已經跑在我們前面,急起直追是不得不為的選擇了。

但當涉及成本代價時,要眾議僉同,又談何容易。在實務上可以對以下幾種形式進行限制,比如:每單位產品的排放量、車輛每公里行駛的排放量等。

2018年12月14日中国玻璃综合指数

你想,當我們開始課徵碳費或碳稅後,業者的生產成本會上升。對於無法有效減量的業者,他可以從碳交易中省錢,不然他就得自己花更多的錢用其他方式減排。目前《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只有授權前三個政策工具,且執行進度並不理想。對於能有效減排的業者而言,他可以從碳交易中獲利。

這是老瓶、但裝了新酒,大部分企業都一知半解,於是四處打聽,靠著吸收碎片化的知識或資訊片面解讀,不只容易緊張焦慮,各種因誤解而產生的問題,也讓我們為了釐清來自各界的詢問而疲於奔命。特斯拉就是此一制度的受益者,因為電動車不排碳,該公司透過販售碳權,每年可進帳新台幣四、五百億。若無法達標,就需要向其他已達標的車商購買碳排放額度,以抵換自身帳面上的排放量。各部門可透過此工具來限制生產或消費行為的碳排放,以達到排放減量的效果。

抵換專案開放給有能力減碳的排放源進行申請,將其減碳成效轉成具體的減碳額度——也就是碳權 [1],進而再出售移轉給有ESG要求、環評減量承諾、與自願碳中和需求的企業,以做為遵約之用。協助修訂《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專長非市場價值評估,也就是幫沒有市場的東西估價,目前擔任中華經濟研究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及綠學院綠色帶路人) 最近熱度很高、百工百業都在詢問的熱門關鍵字,就是碳費。

2018年12月14日中国玻璃综合指数

舉例而言,美國所實施的CAFE標準「車輛平均油耗標準」就是一種效能標準,在美國生產販售的車輛,都必須滿足此一標準。這是課徵碳費或碳稅的第二種減量效果來源。

在引入這些減量技術後,排放量會減少,就可以少繳一些費用。就像是公司的業績目標一樣,當訂好全公司一年的業績目標,之後就會分配給不同的事業部認領。以這些碳權做為標的,可以進行碳交易。因為一些核心的政策工具,像是排放交易與效能標準等,都必須讓所有利害關係人達成共識。這是課徵碳費或碳稅的第一種減量效果來源敘事治療的世界觀,讓我從過去的自我懷疑中解放,也使我打從心底相信,其實陪伴安寧病人的重點不在於具備多麼精熟的技術與知識,而是能否保持開放、好奇、尊重的態度面對每一位病人的生命故事,並且以真誠、用心地態度投入每一個美好的片刻,和病人一起寫下那個對他來說別具意義的生命故事。

我想這將會成為我在心理陪伴或心理治療的道路上的指引,讓我持續編織出每一位病人的偏好故事。透過每一次的陪伴與回饋,我漸漸發覺,敘事取向的精神與我的人生價值觀如此契合。

正因如此,伯伯才有機會在生命終點之前,活出他想要讓大家記得的樣子。我不再那麼執著於「找出問題」,不再努力於把病人的問題做歸類與分析,也不再以「修理問題、解決問題」做為心理介入的唯一目標。

運用每個生命片刻的素材,讓個案成為自己的樣貌 曾經有位學識淵博的伯伯住進安寧病房後,家屬擔心他過度樂觀,希望藉由心理師的專業,引導伯伯講出內心真實的感受,進而面對死亡。圖1:文中提到的英語拼音考卷 頒獎時,伯伯的欣喜之情溢於言表,我永遠記得,當下他用僅剩的力氣努力告訴我們,他一定會將這張獎狀保存到山窮水盡的那一天。

或是當病人得知我的身分是心理師時,則是嗤之以鼻地對我說:「你那麼年輕,沒有生病過,又怎麼懂得生病的苦?」 這些挫折與質疑一再地打擊我,有好長一段時間,我找不到自己在安寧團隊裡的定位與價值。起初,我試圖與伯伯談生病之後的心情,他簡單回應幾句後便問我:「可以不要談這些嗎?」我想起敘事治療的精神便告訴他:「好,我們就談你想談的吧。於是,我開始能夠放鬆心情聆聽病人的故事,走入他的生命。於是,我們認真出了一份艱難的英語拼字考卷(圖1),伯伯果然向我們展示出令人驚豔的語言能力。

透過合作性的對話與共同參與,我們一起發展出一個更加豐富與鮮活的「偏好故事」。終於,我不再和病人一起被困在那單薄的生病故事裡,而是尊重眼前這個人,他才是自己生命故事的專家,並且秉持著好奇心,與病人共同探索他生命的獨特之處。

我們聊了他對子女的教養哲學、他最愛的股票議題(即便住院也會每天關注)、對命運和鬼魂的看法。那是我第一次意識到,其實身為心理師的我並不需要扮演專家,因為每一個當事人才是自己生命經驗裡的專家。

這種思考模式看似合理,卻在臨床上帶給我許多碰壁的經驗。幾個禮拜後,伯伯往生了。

「原來我不需要扮演專家」──敘事治療的啟發 直到工作第三年,我在一場工作坊上接觸到敘事治療,便深深地被它的世界觀所吸引。這樣的觀點徹底顛覆了我對於安寧心理師工作樣貌的想法。同時我也背負著醫療團隊的期待,努力運用畢生所學的心理學知識與技巧,試圖修理這些「問題」,好讓這些「不正常」的狀態,經由我的專業評估與處置後能恢復正常。像是當我與臨終病人談論他對未來的擔心與焦慮時,我彷彿也和他一起陷入黑暗的深淵裡,任憑我們怎麼繞也繞不出去。

敘事治療博大精深,每個核心概念都可以發展出專屬的提問方式,若要熟悉這些問話技巧需要不斷地刻意練習,至今,我還在努力以自動化運作為目標。」 重新定義心理師的專業展現 照顧伯伯的經驗讓我發現,或許以正規的醫療角度來說,這不算一個成功的「病情認知」評估和「情緒調適」介入,但我不會因此而感到挫折,因為當我戴上一副敘事治療的眼鏡後,看見了一條嶄新的醫病互動道路。

有天,伯伯告訴我:「你知道嗎?有時候,我感覺到我的靈魂飄在房間裡看著這一切、看著窗外的美景,那是一種自在、舒服、平靜的感覺。文:商沛宇(台大癌醫中心醫院臨床心理師)|編輯:陳琇慧(彰濱秀傳紀念醫院臨床心理師) 安寧心理師的挑戰 我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是擔任安寧病房的臨床心理師。

因此,我決定替伯伯製作一張專屬的獎狀,見證他這輩子對英文的熱情和努力,讓這個有別於生病角色的故事線,永遠刻劃在伯伯與我們的心中。」 有一次,伯伯提到自己引以為傲的英語學習能力,並主動提議想玩拼字遊戲,請我們出幾個難題考他。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

友情链接

友情链接